网站首页 >> 果品 >> 文章内容

甘肃静宁30年谋一果,百万亩苹果扶贫转富裕

[日期:2018-12-01]   来源:新农村商报  作者:   阅读:22[字体: ]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甘肃省静宁县,曾因干旱贫穷而苦甲天下。作为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和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农业人口44.9047万中,有近12.95万的贫困人口,贫困面高达30.8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静宁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48万人民,把发展果品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举措,30年谋一果,咬定青山不放松,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依靠产业开发破解“三农”难题,助力扶贫开发的新路子。目前,全县果园面积达百万亩,户均10亩,人均2.3亩,依靠苹果一业,全县3.1万户15.4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面由2000年的47.5%下降到2014年的28.85%。2015年果品总产量68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收入过亿元的乡镇有10个,过千万元的村有82个,收入10万以上的户有15347户,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395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苹果产业,让静宁这个国扶贫困县迎来了发展的美好春天,抒写了产业富民的新篇章。

  艰辛的发展历程

  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零星栽植、探索起步,政府引导、示范推广,规模化扩张、产业化经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四个阶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到1987年,静宁县仁大、李店、治平等南部乡镇部分群众传承庄前屋后栽植果树的习惯,自发零星栽植果园,虽然布局分散、疏于管理、收益微薄,但让生活十分困难、渴望改变贫穷面貌的老百姓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1988年初,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算账对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作出了《关于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掀起了全县第一轮建园热潮,当年新植果园2.4万亩。经过十五年的努力,果品产业由川区向山区、由中南部向西北部推进,2002年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形成了一批果园“万亩乡”、“千亩村”和果品收入“万元户”,进一步坚定了全县上下兴果富农的决心和信心。县十六次党代会以来,静宁县委、县政府在总结实践经验、科学判断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的发展目标,着力在均衡南北扩规模、打响品牌兴产业、突出特色建龙头、两头延伸增效益上下功夫,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从项目配套、品牌保护、技术支撑、信贷贴息链条延伸等方面加大对苹果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果园新植速度,近年来每年新植果园10万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兴建金果国际博览城和苹果脆片深加工项目,使龙头企业由单一的贮销型向贮销、加工、配套型多元化方向发展,注册自营出口企业9户,产品销售由拓展国内市场向国际国内市场并重转变,产品的知名度由地方产品向知名品牌提升,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发展格局,带动和促进苹果产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显著的发展成效

  在行政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下,经过30年坚持不懈的发展,静宁苹果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富民强县的支柱性产业,也为加快精准脱贫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建成了12个果园化乡镇和80个果品专业村,形成以李店河流域、葫芦河流域和平定高速公路沿线的苹果产业带。目前,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101.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8%。二是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认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3.6万亩、出口创汇基地18.4万亩和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1万亩,苹果商品率、优果率分别达到95%和75%。三是营销体系不断健全。成立静宁苹果产销协会和4个分会,建成大型贮藏营销企业108家,年贮藏能力52万吨,加工转化12万吨。在北京、广州、重庆等大中城市建成静宁苹果直营店30多个,实现了在渤海商品交易所的现货交易,注册成立拥有自营出口权的龙头企业6家,累计出口果品9.79万吨,创汇1.06亿美元,成为“甘肃省果品出口创汇第一县”。四是品牌效应持续凸显。静宁红富士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驰名商标、绿色产品、良好农业规范和出口创汇等6张国家级名片,静宁县先后荣获“中国苹果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等7个国家级荣誉称号。五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建成常津公司、恒达公司等贮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50多家,全县果品贮藏能力达到45万吨,加工转化能力达到7万吨,纸箱生产能力达到3.3亿平方米。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28家,初步形成了种苗繁育、技术推广、贮藏增值、加工转化紧密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六是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15年,全县挂果园面积达到55万亩,苹果总产量达到68万吨,产值25亿元,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由2011年的2560元增加到3950元,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80%以上。全县333个行政村果园收入村达到230个,占69.1%;全县以果园收入为主的农户达到5.2万户,占54.2%;有15.4万人依靠发展苹果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果农收入连年增加,极大地繁荣了城乡经济,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县城规模达到9.6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6%,全县建成新农村152个,农民新建住房39201户,农村小汽车拥有量超过5000辆,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42部。

  宝贵的发展经验

  30年来,静宁苹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农民增收的钱袋子工程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柱子工程,也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

  一是行政推动是产业发展之本。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富民强县的重中之重,及时出台一系列促进林果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变调,不松劲,不停步,促进了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干群联动是产业发展之基。始终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发展生态民生林业的首要环节,各级干部广泛发动,精心组织,深入田间地头,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群众自觉投身到栽果建园、发展产业的主战场,为苹果产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三是典型带动是产业发展之策。坚持以创建标准化示范园为抓手,大力推行联户干部帮扶、群众主体参与的果园示范点培育机制,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带动苹果产业由点上突破向面上拓展。四是科技驱动是产业发展之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突出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突出广大果农的技术培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对接,聘请专家在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形成以专家为核心、以果业协会、县乡技术人员为骨干的技术服务体系,为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龙头拉动是产业发展之力。坚持以农业产业化支撑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把苹果产业深度开发作为重点,扶持能人建办龙头企业,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延伸了产业链条,加快了地方工业发展,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形成了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产业体系。六是品牌促动是产业发展之路。坚持高标准定位,把大果业、大品牌、大市场作为苹果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做大做强“静宁苹果”品牌,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切实提升产业效益。

  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分析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机遇实属难得,发展极具潜力。“静宁苹果”品质位居国内产区前列,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国家扶持优势产区、限制次生产区的产业政策导向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和积累的经验,为进一步推动苹果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静宁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的一号文件。今后,全县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项目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依托,以科技为核心,以品牌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改造乔化、推广矮化、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思路,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培养新型农民,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着力提升质量、做强品牌、开拓市场、增加效益,加快推进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由低效产业培育向高效市场对接转变,由苹果大县向苹果强县、绿色果品向有机果品、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跨越,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相统一,真正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到“十三五”末,全县果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挂果园面积达到80万亩,生态果园面积达到30万亩,有机苹果认证面积达到20万亩,果品总产量120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9500元,年冷藏能力60万吨,加工转化15万吨,出口鲜果5万吨、果汁1万吨以上,在生产管理、采后处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引领国内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促进静宁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一是坚持新理念引领,创新思维转型升级。按照“以现代工业理念做大果业、以现代流通理念做活果业、以现代金融理念做强果业、以现代生态理念做好果业”的发展理念和“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园区集约发展”的发展方向,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有效整合项目资金,积极构建先进生产体系、科技支撑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多元加工体系、完备物流体系和现代营销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坚持新品种示范,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按照“早、中、晚熟合理搭配,鲜食、加工比例适当”原则,优化调整种植品种,使早、中、晚熟品种结构趋于5%:20%:75%,努力达到布局合理化、品种多样化、供应均衡化生产目标。三是坚持新科技支撑,提升品质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优果工程”,使苹果商品率保持在95%以上、优果率提高到80%以上。实验推广矮砧立架集约栽培模式,积极开展果园连作障碍解除等技术研究,支持建设一批老果园改造、新技术栽培示范园区,进一步扩大绿色苹果出口创汇基地和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认证规模,带动全县苹果生产水平整体提升。四是坚持新链条延伸,拓展增值转型升级。支持苹果贮藏营销企业新上分级挑选、冷藏贮存、大宗运输、批发配送等环节的保鲜处理技术,加快建设冷链物流网络;扶持加工企业引开发新优产品,开展多元化加工,分散经营风险;大力发展纸箱包装、果实套袋、苹果发泡网、果树专用肥等关联配套产业,不断拓展延伸产业增值空间。五是坚持新体系服务,完善保障转型升级。积极协调帮助解决龙头企业在信贷资金、土地征用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扶持发展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带基地、联农户、拓市场的作用。建设覆盖全县的果业信息网络,加强对苹果生产、加工、销售等情况的预测预报,推动农情监测、精细管理、质量安全、贮存流通等领域加速融合。六是坚持新方式营销,对接市场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平凉金果博览城为中心,以乡镇产地专业市场为依托,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补充的苹果市场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积极发展网上销售,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营销网络。七是坚持新果农带动,培育主体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县乡果业服务机构和静宁苹果产学研联盟科技示范推广作用,健全技术研发和农民培训一体化的科技示范推广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民持证技术员和“职业果农”,为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八是坚持新机制运行,做强品牌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作用,与广大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力争到2020年,50%的村实现由合作社组织开展苹果生产销售。积极构建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引导相关企业、产业协会、广大果农不断增强诚信意识和品牌意识,严厉打击各类以次充好、坑农害商的不法行为,创造公平有序的果品流通环境。

相关评论